胡松涛是个从来没在文坛上厮混和行走过的民间读书人,现端着武警总部某机关的一只饭碗,职业是近似于幕僚和师爷或是管家和随从的秘书,豫南人,今年36岁了。此前,他在中原农村生活20年,后在天安门广场守卫共和国第一旗8年有余。
2000年2月底3月初的时候,得他赐一本名叫《民间的阳光》的书。因把他视作官人一族,开始对此书不甚重视,如胡君所言,现在满世界的人都在出书,书多无聊,此行情我是知道的。几日后如厕,顺手从书架上取下此书,见目次中有《麦地中的妈妈》,随便翻开。不想在马桶上把腿脚彻底坐麻木了,鼻尖一阵阵地酸,泪水也在眼眶不停地打转。此文写得动情而深沉,但真正引我流下男儿泪的,是作为儿子对英年早逝母亲的痛惜和无奈无助。我的母亲也在50多岁时死于癌症,与松涛留有一样的痛。在我看来,即便80岁丧母,儿子也因此变得可怜了。此文勾起我深藏已久却不能排解的悲哀。这悲哀因母亲只能在梦中与做儿子的我们相见,注定要伴我们终生了。
此后,我把此书放在了枕边,让它与《红楼梦》这类常读常新的书做了近邻。它没有辜负我对它的期待,在以后百余个夜晚,它给入睡前的我带来了无限的满足和慰藉。像我这样的职业读书人,已经多年没有在丝毫功利心的驱使下长时间关注一本同时代人的著作了。不久,我便在很多场合向文坛的朋友推荐这本《民间的阳光》。
促使我拿起笔为这本书留下点文字,是因为中国的散文界在千年之交出现了刘亮程热。经各类传媒的热烈鼓吹,刘亮程这个据称从未离开过生他养他那个村庄的民间读书写书人,如今已成了一个显学意义上的人物了。刘亮程这个人和他写出来的文字,经各路方家阐发,如今已有些文化般古色古香的意思了。这一现象,常被用来印证永恒的自然之美和被当代中国的文化人轻视过的古典精神,原来并没有死去。小说创作上,近年对曹文轩的关注,说明中国的文坛深度反省已经全面展开了。对此我深感欣慰。但我又很不满意。因为学界和媒体对曹文轩和刘亮程的关注,心态上有些猎奇,行文立论中,多把他们当成大熊猫或者中华鲟看待,重视是重视够了,但大都留有这样的言外之意:这只是略备一格的存在,常常和消亡一词为伍。正因为有这种不满,我才想拿起笔对胡松涛和他的《民间的阳光》做一些鼓吹。
刘亮程是当代文坛一个独特的存在,胡松涛也应该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中国的读者重视刘亮程的文字,似乎更应该重视胡松涛的文字。他们的散文性作品,都描述着社会人生亘古不变的那些美得、痛得不忍多说的东西。大家关注刘亮程,无非是他的生存状态和他的文字,让人觉得更合人的天性,更加耐人咀嚼罢了。得出这个结论的前提,无非是多数生活在现代化都市的文化人,对所谓工业文明生出的诸多不如意。可是,我要问一句:让大多数城市的文化人像刘亮程一样,几十年如一日和小猫小狗小河小树一起生活,有几个人会做出肯定的选择?只怕不会有太多的人。多数人恐怕愿意折衷一下,选择一个双休日,乘公家车或私家车,去近郊或者远郊的什么“农家乐”体验一下精神还乡吧。因此,是不是可以这么说,众人追捧刘亮程,多少有点像好龙的叶公。这么说是有点刻薄,因为人类愿意更多地享受自己创造的物质文明,符合人的天性,无可厚非,面对末日的审判,用不着怕因此会多得到几条罪状。其实,我们发现并评说刘亮程,都是想用这样一个个案慰藉一下我们日益显得凄慌的精神。胡松涛的文字,也有这种基本功能。或许胡松涛描绘的一缕缕民间的阳光,比之刘亮程的村庄,更加有利于现代都市人的身心健康一些。古人云: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从精神上判断,胡松涛是在朝隐于朝的大隐者奋斗着的。而在中国独特文化氛围内浸泡过的中国士人们,大约都是想做一个完善的隐于朝的人。陶渊明采菊虽然悠然,谁敢否认其中没残留着些许无奈?如果刘亮程真认为自己生活和笔下的村庄已是天堂,他为什么还要出现在电视台的演播室呢?
胡松涛的《民间的阳光》到底有哪些具体的妙处呢?我首推他基本上做了一个称职的在野在市的人通过文字如何让自己精神还乡漫漫长旅的导游。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吧,我从未从任何一个当代作家笔下,看见乡村的情、乡村的景如此这般集中地重现过:从村庄的脚写到农家院中的石榴树和路旁的水井;从镰刀和狗写到手擀面;从邻居和村童写到麦田里的母亲。如果胡松涛只能做这方面的导游,那他还只能做刘亮程的某种补充。他的特殊之处,在于他把这种让时光健康重现的努力,成功地用于生命的整个过程。他的《战友三人》、《屁股与脑袋》、《公文写作者》、《散漫的游丝》,写人、写理、写生存状态、写对古智慧反刍后的心得,都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上。散文热了多年,集子出了千千万,作品整齐如斯的实在少得可怜。更重要的是,作者用这64篇文章昭示了一个真理:人类过去、今天和未来,都需要永远的来自民间阳光的照耀。这是作者写下这些文字的因由,也是整部书凸现的主旨。
胡松涛绝对是个文学新人,绝对是个民间业余读书人和写书人。因为他用不着用这些文字博取名声,也用不着用这些文字换取稻粱,故《民间的阳光》不存在丝毫的功利性。当今的中国文坛,太缺乏这种纯粹的文字了。那就让这缕永远的民间阳光好好沐浴一下吧,我相信它的天然和健康会增强一些我们的免疫力。